新华网昆明11月6日电(赵玉雪 黄晓凤 普虹) 走进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忙丙乡,昔日的荒坡瘠地如今换上了“新装”,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,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。这是目前云南省单体最大的光伏项目之一,也是镇康探索绿色发展的“大手笔”。

从空中俯瞰忙丙乡光伏产业。
“忙丙乡属于典型的冷凉山区,产业基础薄弱,过去村民都是守着大山过日子,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。”忙丙乡副乡长马志明介绍。
2023年,项目并网发电。这片7300亩的光伏项目,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.7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53万吨。项目落地后,老百姓得到了多项实惠。马志明算了一笔账,“光土地租金这一项,就为当地1600余户村民增收1.78亿元。项目还带动就近务工2500余人,实现经济收益6000余万元。”
光伏板能遮阳挡雨,板下土地闲着可惜,种植耐阴作物能增加群众收益。在乡党委的引导和企业的技术支持下,村民们开始在光伏板下试种茶树、金银花等作物,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的立体农业模式,让这片土地实现了“一地双收”。
和忙丙乡的“大气磅礴”相比,镇康县木场乡木场村河边自然村的发展路径,则更显“小而精”的巧思。走进河边自然村,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观光。很难想象,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村。“我们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好,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上。”木场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正明说。
针对村内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,党组织探索引进了重楼、黄精等中药材产业,并积极协调资源,为村民提供技术扶持,逐步打通市场渠道。

图为河边自然村发展的重楼产业。
在河边自然村,一片片精心管护的重楼茁壮成长,翠绿的枝叶在斑驳的树荫下焕发着勃勃生机。种植大户李国红便是这项产业的受益者。“除了山茶,家里还种植了20多亩重楼,长势很好,每年光重楼这一项收入就有4万多元。”李国红说,通过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,中药材种植在河边村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,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。
对于传统的山茶产业,河边自然村坚持“管好老树、延伸链条”的发展思路,引导村民科学管护,有效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效益。此外,还同步引进精深加工企业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的订单销售体系,并建成“木场山茶庄园”,培育出“木场红”特色品牌。
河边自然村还依托优质水资源和秀美风光,不断完善民宿、羊圈咖啡吧等旅游服务设施,修建沿河观光步道,增设观景台、亲水廊道、休憩凉亭等设施,建设集种植、采摘、垂钓为一体的体验式农业园,农文旅融合效益初步显现。如今,河边自然村多元产业格局逐步形成,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0元。
从忙丙乡的“光伏蓝海”到河边自然村的“多元绿韵”,在党组织的引领下,镇康县用实践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(完)





